應對競爭 汽車運輸企業望道路運輸政策出臺
回首2009年度中國客車業、道路運輸業,“公鐵競爭”無疑是年度最熱詞匯之一。隨著武廣、福夏、石太、滬昆等高速鐵路的相繼開通運營,為了在公鐵競爭的大背景下探尋中國公路客運未來的突破之道,近日中國客車網攜手宇通客車和中通客車舉辦了“公鐵競爭專家研討會”,旨在搭建一個客車與客運、客運與客運的交流平臺。記者特此精選發言人部分講話內容,以餐讀者。
于懷勇:汽車運輸企業渴望道路運輸政策出臺
從1949年建國到1978年的計劃經濟時期,我國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從而造成汽車運輸運力和運輸需求之間的長期失調,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運輸需求長期不能得到滿足。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實行改革、開放、搞活的政策,道路運輸與運量之間的矛盾得到迅速緩解。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大中城市和干線公路之間的道路運輸已經出現公交化的趨勢,為“物暢其流,人暢其行”發揮了良好的作用,顯示出政策的巨大威力。
計劃經濟時期,道路運輸的主要矛盾是不斷增長的運輸需求與運力相對短缺的矛盾。而今的主要矛盾已經變成運力相對過剩、多頭運輸、散、亂、差與人民群眾對運輸質量要求不斷增長的矛盾。要解決新時期道路運輸的主要矛盾、集約經營、規模經營已經是大勢所趨。
從發展角度看,汽車運輸企業渴望相關道路運輸政策出臺。
首先,從政策上應支持骨干道路運輸企業利用金融危機實施兼并、收購小、散、差的運輸企業,驅除個體承包經營汽車客運,合理調整運輸資源結構,形成規模經營企業。要從運輸資源整合上向大型運輸企業傾斜;要從立法角度考慮,結束散、亂、差的道路運輸經營模式。
其次,從道路運輸人才培養教育入手,培養道路運輸規模經營管理人才。實行道路運輸企業經理任職資格認證,大中型企業經理面向社會公開招聘,高管人才要社會化、市場化、職業化、專業化。
再次,加大運輸場、站建設投資,有規劃、有計劃地建設道路運輸場、站網絡。在此基礎建設中,政府投資應該成為主體并廣泛吸收道路運輸企業、社會其他投資,加快道路運輸場、站網絡建設。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國家應對汽車客運下鄉進行政府財政補貼,因為農村汽車客運經濟效益差,具有明顯的社會公益性,這樣有利于縮小城鄉差別,有利于和諧社會建設。
我還想說明一點,道路運輸業占能源消耗量的54%,是耗能大戶,政府有必要加大對運輸企業的節能減排投入,扶持道路運輸企業的節能減排工作,給予道路運輸企業節能減排政府財政補貼,加快新技術的應用。
(該演講人供職于深圳市運發集團)
李先明:審時度勢加快發展旅游客運產業
發展旅游必然會給道路客運業帶來機遇,泰安交運集團作為泰安境內最大的專業運輸企業擁有完善的客運經營體制和基礎設施優勢,如果做好旅游與客運結合文章,以企業為主體構建旅游集散中心,形成“以游促運、以運促游”的嶄新發展模式,必然能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探索出一種客運發展的新思路。
這種新思路的重要意義在于:一是適應交通大部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二是應對其他運輸方式沖擊的必然要求,三是市場發展和社會需求的必然要求。
在發展旅游客運這個新興市場過程中,政府在其中的主導作用是成功的關鍵。由于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設涉及跨區域跨行業合作,必須進行系統性整合,如果離開政策的支持,單純依靠企業自身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
由于旅游行業的盈利方式與傳統客運經營截然不同,如果仍然采取供車服務的模式,不僅在旅游市場站不住腳根,同時依靠單純的包車經營只能切到最小的利潤蛋糕,直至無法維持經營而不得不退出旅游市場。因此,應確定以旅游集散中心為有形市場平臺,以旅行社和旅游車隊為基礎支撐,形成集游客集散、旅游信息發布、旅游服務咨詢、旅游包車服務、旅游班線開發、旅游公交轉乘、旅游組團地接等一體化經營模式,達到高起點、高標準、高投入。在經營方式上,要改變傳統模式,利用與經典的締約式聯合,降低客車運輸成本,同時最大限度地降低游客的消費支出,進一步突顯品牌形象。
為了集中體現旅游集散中心的經營和服務優勢,應把構建完善的服務網絡作為重點目標,一是加強與省內外旅行社的橫向協作,強化組客和締結聯營機制,構建以旅游集散中心為基地的輻射網絡體系。二是加強集團公司內部的協作和聯合,覆蓋各個縣市區的開發網絡,整合旅游資源、運力資源、形成內部統一的聯動機制。